创业笔记:对会计学的思考
在我创业之前,会计一直是一个让我感到混乱和神秘的领域。直到最近,我才开始理解了会计的核心逻辑。这是我的一些学习和理解,如果有理解不正确或者不准确的,请朋友们斧正。如果对也感到混沌的创业朋友有帮助,我也很开心。
会计的本质
会计的本质其实很简单:“把关心的东西数清楚”
第一:定义好什么是“关心的东西” 第二:数清楚这种东西的数量。
特别是第二点,由于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中,从不同角度来数“同一个东西”时,得到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
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从最核心的表格出发,来理解会计的逻辑。
资产负债表:你还剩多少?
人们最关心的东西是什么?作为所有者,经营一家企业,常常最关心这家企业“还剩多少(资产)”,自从人类有了借钱这件事后,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我现在有多少钱或物品,哪些是属于我的,哪些是我需要还给别人的。
这就是会计最重要的表格之一:资产负债表。它反映了在某个时间点上,总资产如何分配给借款人和股东。由此产生了第一个著名的会计恒等式:
资产 = 负债 + 股东权益
损益表:你赚了多少?
经营企业时候,常常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赚了多少钱”?这就是另一个重要表格:损益表(或称收益表)的由来。
损益表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时间区间内,我获得的所有收入减去各种支出后,最终剩下多少。它记录了从收入到最终利润的全过程。
现金流量表:你的现金够用吗?
在经营过程中,人们发现现金特别重要。即使你有资产,没有现金也难以实际运营。尤其是当涉及无形资产时,现金更需要与其他资产区分开来。
因此,大约在1950年到1970年间,人们提出了单独计算现金的方法,这就是现金流量表。它记录了期初现金、本期变化和期末现金,并分析现金变化的原因(是由收益造成还是融资行为导致)。
会计恒等式的物理逻辑
从第一性原理来看,会计恒等式的物理逻辑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结果应该相同。
- 资产 = 股东权益 + 负债:这是因为股东权益本身就是由资产减去负债定义的。
- 收入 - 支出 = 资产变化:这反映了物理世界的实际情况,当你把一个东西放入一个框中,它就属于这个框了。
- 现金流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当你定义某物为现金并将其放入特定框中时,它就在那个框中了。
这些恒等式的本质来自于物理真实性。
复式记账法的由来
为了维持和验证这些恒等式,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它要求每次计算时都确保恒等式的左右两边都被计算,这就使得每次记录都需要在两边都显示。
描述报表的数学和物理:“时点”和“时期”、货币单位
像我这种初学者,经常需要提醒自己:所有报表都有其时间相关性。也就是说,脱离了时间的概念,报表没有意义。 例如,如果要数还剩多少钱,就得对时间做一个截面,选择一个时点,计算这个时点还剩多少钱,因此资产负债表永远是针对某个时点而言的。而说到“赚了多少钱”,就得有一个时期。一天卖的菜肯定不如一周卖的菜多。脱离了时期,那么谈赚了多少钱也没有意义,因此损益表和现金流表就得对应一个时期。其他的各种报表和账目也依此类推,货币单位也是必须的。这就像物理里面脱离了时空或者单位就不能谈任何物理量——除非是个常量。但是财务里面没有常量,只有恒等式。
拆分“会计的本质”:主观与客观
“定义好关心什么东西”——这是一个主观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不同报表罗列和统计的内容不相同,或者每个条目的定义不同。例如一家企业如果支付了股息,在国际标准会计准则中被划归“经营活动”或者“融资活动”,而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则被必须划归“融资活动”,从这个意义而言,并不是这比股息在数量上有什么不同,而是两种会计准则中,究竟“融资活动”这个“东西”对应的范围在定义上不一样。
我作为理工科学生,对于这种似乎毫无根据的同名异物,感到颇为不安,因为我不知道这种区别究竟在哪,又如何推导出来。但当我理解了这是一个“主观”的定义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就给了我很多安全感。
- 假如是我制作报表的时候,明白我是按照别人定义的东西来把这个东西数清楚(会计准则),那么我就按照别人的定义来吧,不用太纠结为什么对方这样定义——因为这是主观的。例如需要给政府看的税务表格、或者给SEC和投资人看的财务报表,就必须按照别人(会计准则的治理机构)定义好的规则来数数。
- 同时:它给了我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支点,我也可以在只给我们自己看的报表中,定义自己关心的事情,然后把它数清楚。管理会计学(Managerial Accounting)大概就是这一类。
“数清楚东西”,在定义“东西”之后,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我们所常用的复式记账法就是一种常见的确保数对东西的方法,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数两边,查相等来减少错误。
价格与价值的主观性
当然还有一种主观性: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东西的价格和价值的估算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资产的估值可能差异很大,因此在财务报告中,这种主观性可能导致不准确的记录。这种主观性往往会成为造假账的手段之一。也因此所有查看财报的人,都会关心会计准则和财报脚注中关于一些物品价值的计算方法。
思考:会计的未来什么会变什么不会变?
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就是判断什么事情是内在的、恒定的、不变的;什么事情是随着外界因素变动的。
- 我们把一个资金池分为股东的钱和债主的钱,这是因为人类开始有了借贷行为。如果没有借贷,可能就不存在”资产 = 股东权益 + 负债”这个等式,而只有”资产 = 资产”。
- 会计逻辑是恒定的,但这些表格是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的。如果未来出现了除了负债之外的新类别,或者某些数值变得可变,这个恒等式可能需要修改。
- 如果政府开始对资产税按比例征税,可能就需要加入”政府权益”这一项。
- 非盈利组织有比“钱”更关心的问题,那么也许它应该有另一类表格,比如“人数”。类比资产负债表也许变成“贡献者=志愿者+雇员”一个表格。而损益表要变成“用户转化 = 贡献者增量”
- 区块链也许会改变“Cash Flow”这个表格,如果我们经常面对不同币种或计算单位,或者资产之间的转换变得非常频繁,现金流表可能就不再具有原来的意义了。
区块链带来的一些会计上可能的变化
-
假如账目的错误率变得极低,篡改可能性变得极小,记账和对账的计算成本、存储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变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会计学会变成怎么样呢?让我来做一些猜测
- 在传统的理解中,贷款融资行为是不经常发生的,是间断式的。每一次贷款融资都会将融资总数计算进来。然而,在区块链的背景下,贷款行为可能是连续的。在这种情况下,也许记账的方式就需要改变
- 不仅融资如此,如果有持续交付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持续产生的义务,财务报表上,很难完全展示这种随着时间较为连续的行为,这也导致了两种记账方式——cash basis和accrual basis两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并不完美。
- 今天,可转债(convertable note)或者其他股权融资工具例如SAFE根据各种条件自动进行转化成债务或者股权或者股权的不同比例,已经够复杂了,已经没有很好的财务报表能够非常容易的描述这种情况,以至于特别的cap table需要被开发出来来建模各种潜在的情况。在区块链存在的情况下,假如投资也能够很大程度的得根据一定的时间和外部条件自动连续地输入,或者自动连续地进行投资派息呢?恐怕今天的会计账目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复杂的情况了,那么新的记账体系和会计体系就需要诞生了。
- 复式记账法可能会跨越组织的边界。传统上,每个组织都是中心化地管理自己的账本,这意味着一个组织只能记录自己的收入或支出,分别作为资产或负债。但在商业交易或政府征税的场景中,通常需要通过审计的方式,采样对方的账本以验证交易的准确性,这个过程繁琐且成本高。然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去中心化的账本可以让组织间的交易变得公开透明。一个组织的支出会被自然地记录为另一个组织的收入,双方的账本可以自动联动,跨越组织边界实现可查询和可验证。这不仅降低了审计和协作的成本,还极大提高了可信度,适用于政府征税、与投资人或者合作伙伴进行收益分享等场景。
- 区块链允许多资产和多货币的记账成为常态。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能够创建或管理新的资产类型,比如同质化代币(如ERC-20)和非同质化代币(如NFT)。传统上,记录这些资产的成本很高,通常会简化为某种基础货币来进行计算。而在未来的区块链系统中,账本可以天然支持多资产、多货币的形式,不同币种和资产之间的汇率转换和价值计算可以在任何时间点轻松进行。这种多币种多资产的记账方式将大大简化跨资产的财务处理,同时保持高效和透明。
结语
回到本质,会计的逻辑就是把人们关心的问题算清楚。结合人类目前以买卖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会计需要算清楚我们现在有多少货,这些货属于谁,以及这些货是如何进出的。这就形成了会计的三大表格。
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会计的核心逻辑,为你的创业之路提供一些启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