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2005 年的 YouTube,以为自己要打造一个“人人都有话要说”的社交视频平台。
创始人们深受 MySpace、Friendster 启发,口号是 “Everyone has something to share.”
他们相信普通人会用视频来表达自己,就像写博客一样。

但很快,他们发现:
没人想看陌生人的生活。

上传最多的视频不是 vlog,也不是自拍,而是《周六夜现场》的片段、MV、电影花絮,甚至整部剧。
那一年把 YouTube 推到聚光灯下的 “Lazy Sunday”,正是未获授权的 SNL 片段(媒体与史料多次回顾这一节点)15


一、理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广播台

创始人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视频版的 MySpace:
用户可以上传视频、展示自我、互相关注。
YouTube 的第一个 slogan “Broadcast Yourself.” 就来自这个愿景。

然而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比他们想的更大。
视频上传者们真正想做的,是把有趣的内容转贴给别人看
他们并不想“成为主角”,他们只想“成为转发者”。这一点后来在创始人口述回顾中也有明确表述12


二、现实:所有人都在“搬运”,没人真在“创作”

到 2006 年,平台的增长完全由“二次传播”驱动:

  • 最火的视频几乎全是电视节目、MV、搞笑片段的转载;
  • 用户分享的动机不是“表达自我”,而是“让别人看到我喜欢的内容”;
  • 流量的核心,不是关系链,而是内容链

YouTube 被用户“误用”了。
而正是这种“误用”,成为它的 Product-Market Fit。
随后发生的一系列版权谈判与系统建设,构成了平台“从野生到合规”的转折4567


三、第一步:承认“传播”才是核心需求

2006 年起,YouTube 选择与其删除用户,不如拥抱内容方。
在被 Google 收购的同一天前后,YouTube 先后宣布与 CBSUniversal Music GroupSony BMG 达成授权或内容分发合作;更早些时候还与 Warner Music 试点“官方入驻 + 授权用曲”。当时媒体与新闻稿对此有详尽记录4567

这是一次策略性妥协:

与其封禁,不如共赢;与其反盗版,不如转合作。

这一步,让 YouTube 在版权高压中活下来,也为后续系统治理铺路。


四、第二步:把“风险”变成系统——Content ID 诞生

2007 年,YouTube 在官方博客与 Google 官方博客密集发布关于视频识别工具的更新:
6 月由联合创始人 Steve Chen 先阐述视频识别工具的原则与方向3
10 月由产品负责人 David King 宣布 Video Identification / Content ID 进入测试,并解释了“指纹匹配 + 规则处置(屏蔽 / 追踪 / 变现)”的后台能力1
同期,技术与商业媒体对该系统的背景与目标做了详尽解读2

这项技术改变了平台与内容方的关系:
以前“侵权=下架”;此后变成“识别→按规则处理→尽量货币化”。
风险被系统化,平台得以规模化。


五、第三步:让创作有回报——Partner Program 上线

同年 5 月,YouTube 启动 Partner Program(创作者分成计划,YPP),先面向头部创作者试点;到 12 月进一步开放报名。两篇 TechCrunch 报道完整记录了这个过程89

平台终于给“原创内容”一个生存理由。
Smosh、NigaHiga、Michelle Phan 这一代创作者登场,“搬运站”开始向“创作社区”过渡。


六、叙事的回正:从“社交”到“内容分发网络”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一次定位的自我修正:
YouTube 不是社交网站,而是视频分发与创作者平台

  • Jawed Karim 在 2006 年 UIUC 的演讲里复盘了早期增长:真正带来增长的,是人们分享他们觉得有趣的内容(而非自我表达)。视频可在 YouTube 与互联网档案馆镜像处查阅1011
  • Steve Chen 在红杉的播客 Crucible Moments 中也承认:团队起初以为是“自我表达”,后来发现本质是“发现与分发文化”12

七、法务高压下的“活法”与定型

2007 年,Viacom v. YouTube 在纽约南区地方法院起诉,索赔 10 亿美元;案件长期围绕 DMCA 安全港的边界博弈,二巡阶段亦有关键进展。案卷与上诉阶段公开记录可查1314
在高压之下,YouTube 一边执行 DMCA 移除,一边用授权合作 + Content ID + YPP 建立“可识别、可合作、可分成”的系统化秩序。
结果是平台从“社交假设”自然转向“内容分发网络 + 创作者经济”的清晰叙事138


八、尾声:一个被误解但更真实的 PMF

YouTube 的早期假设是错的。
但它犯的错误足够真实——以至于逼它看清用户的真实需求。

人们未必想“表达自己”,但永远想“传播自己喜欢的东西”。

YouTube 的成长路径,是典型的被用户纠正的 PMF:

  • 先被盗版推起来(拥抱内容合作46
  • 再用识别系统合法化(Content ID123
  • 最后靠分成体系稳定增长(YPP89

它不是靠“控制”成功的,而是靠“顺势而为”。有关 “Lazy Sunday” 等节点的背景梳理,可参考综述史料15


参考资料

官方与深度解读(内容识别 / Content ID)

[1] David King. Latest content ID tool for YouTube. Official Google Blog (2007-10-15). link
[2] Wired. YouTube “Video Identification” Tool Aims To Solve Copyright Violations (2007-10). link
[3] Steve Chen. The state of our video ID tools. Official Google Blog (2007-06-14). link

授权合作与收购当年的报道(2006)

[4] Wired. YouTube Signs Major Label Deals (2006-10). link
[5] Ars Technica. YouTube signs up Universal, Sony BMG, CBS (2006-10). link
[6] CBS Press (via The Futon Critic). CBS and YouTube Strike Strategic Content and Advertising Partnership (2006-10-09). link
[7] UPI. CBS to provide content to YouTube (2006-10-10). link

创作者分成(YPP)

[8] TechCrunch. YouTube Launches Revenue Sharing Partners Program, but no Pre-Rolls (2007-05-04). link
[9] TechCrunch. YouTube Shares the Wealth With Everyone. Apply Now (2007-12-10). link

创始人/早期员工口述

[10] Jawed Karim. YouTube: From Concept to Hypergrowth(UIUC 演讲)— YouTube 版本. link
[11] Jawed Karim. YouTube: From Concept to Hypergrowth(UIUC 演讲)— 互联网档案馆镜像. link
[12] Sequoia Podcast. Crucible Moments — YouTube ft. Steve Chen (2023). link

诉讼案(Viacom v. YouTube)

[13] CourtListener. Viacom International Inc. v. YouTube, Inc. — S.D.N.Y. Docket 1:07-cv-02103. link
[14] Justia. Viacom v. YouTube — U.S. Court of Appeals (2d Cir.) Docket 10-3270. link

背景脉络

[15] Wikipedia. History of YouTube(含 “Lazy Sunday” 节点). link


关于作者

我是一个创业者,目前正处在项目早期 Product-Market Fit 和增长探索阶段。
为了学习历史、理解那些伟大产品在混乱中找到方向的瞬间,我开始写一系列文章,记录这些“找对路的时刻”。

如果你对这样的主题感兴趣,欢迎收藏、关注,也欢迎写信与我讨论:blog@zzn.im

本文首发于 2025 年,属于「产品早期 PMF 案例研究」系列。